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17/11/27 15:46:46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一)质量文化缺乏系统性

目前,支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观念,或以适应社会急需为主,或以实现规模扩张为主,或以适应结构调整为主,或以推动内涵提升为主,增强现代质量文化自觉,从文化的视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高职院校鲜见。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员工程、全局工作。有些高职院校尚未树立“大”的质量文化理念,在质量的地位、内容、范围上,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之象;尚未树立“真”的质量文化理念,没有把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培养人的事业来对待,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嫌;尚未树立“久”的质量文化理念,存在质量活动急功近利、短期速成情绪,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功。

(二)质量目标缺乏操作性

质量目标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总体上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具体到每个高职院校,应根据生源层次多样化实际,着眼于高职教育发展内在要素,理解和确定质量目标。然而,有些高职院校质量目标过于笼统,类似口号,内容不清,不易分解;质量目标过于抽象,不易理解,不好操作,不可测量;质量目标过于虚化,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师不了解,不认同,不落实,不实践,导致质量目标难以实现,毕业生有“学无所成”之感。

(三)质量标准缺乏体系性

培养目标确立后,必须就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什么程度,从培养方案到课程,从课程内容方法到实践实验环节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系统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是,有些高职院校或只有静态的质量标准,无动态的质量标准;或只有教师教学标准,无教学质量控制标准;或只有学生学习标准,无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或只有学生技能考核标准,无学生素质考核标准。教师入职标准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部分教师不了解技术前沿、发展现状,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未把师生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内容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

(四)质量监控缺乏程序性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从内部师生和外部公众的需要出发,遵循程序,制定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明确落实质量职责,合理确定质量活动,做到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质量目标制定上,未能与校内各层次的有关人员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在质量目标分解上,不能将质量目标展开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在质量测量、分析和改进上,不能及时发现偏差予以改进并建立补救机制;不能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持续满足标准要求和相关方期望。

(五)质量报告缺乏科学性

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从2011年始,我国开始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办学、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竞争力。但仔细分析现有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仍有如下不足:突出第三方机构评价不多,公信度不高;突出学校内涵建设和办学特色亮点、着眼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院校个性化发展不够;突出区域性和行业性、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核心主题不强;借助一定高职教育理论作为分析的指导、框架或模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科学性不够;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真实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纵横对比数据分析不多,缺少对学校内部教学质量问责的相关内容。

二、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实现高职院校既定的教学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根据学生技术技能习得规律,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发展性评价教师和学生,实现人本管理、绩效管理,建立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程序规范的综合体系。

(一)主体的开放多维性

高职教学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质量管理应加大开放力度,吸收行业、企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各界参与,形成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同时,改变教师和学生被动接受监督、评价的状况,使其成为质量保障实施和评价的主体,从而体现质量管理主体动态、发展、变化、多元、多层次、多类别的特点。

(二)目标的多元递进性

随着高职生源类型、层次的增多,高职院校需为不同类型、层次的生源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的培养方案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培养阶段也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有效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要求,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六位一体为基本要素,“六位一体”优化组合,实行教学目标多元递进管理。

(三)过程的人本自主性

教育是一个过程,评价教育必须采用“过程指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要赋予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的权利,建设人性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优化课堂布局,变灌输形式为交互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质量保障体系要服务于育人,在体系运行过程中,着重引导教师、学生、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看到差距、不断改进,以促进他们成长、进步。

(四)结果的绩效激励性

一般认为,工作绩效等于工作能力与工作积极性的乘积。当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这两个因素确定以后,创造力就是决定工作绩效大小的关键因素。为此,高职院校应将教师教学质量绩效与教师职称、津贴等绩效管理制度同步改革,将部门绩效作为校内二级分配的主要依据,形成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培养目标的完成。

(五)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分层设立考试,提高命题质量,杜绝随意性,实现教考分离,科学选择试题,摆脱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建立以毕业率、就业率、社会评价优良率为主要指标的绩效测评和持续改进体系,促进公平竞争。

三、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实际,按照建成特色鲜明的示范性综合型高职学院要求,以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突破点,提出了建立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将其立项为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明确目标,建立标准、自我保证,完善制度、创新模式,健全队伍、注重考核,多元诊断、追求实效”的方针,遵循体现个性、系统规划和持续改进的原则,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分类分层,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学校不断深化与企业合作,成立由校企领导、专家组成的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各类型、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形成教学质量保障标准系统。一是教学条件标准,包括教学团队标准、教材及资料标准、教学设施标准、课程标准;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包括教学设计标准、实践教学标准、一体化课程标准、理论课程教学标准;三是教学考核标准,包括实践课程考核标准、一体化课程考核标准、理论课程考核标准。

第二,创新机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学校以章程为核心构建学校教学规范管理制度体系,合理界定与处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以有效为目标,建立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中心,构建师生共同发展机制,实施“抓问题、抓梯度、抓过程、抓反馈、抓手段”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采用“精选、精测、精批、精评”的有效测试机制,建设以聘任为方向的教师创新创优长效机制,建立专业负责人、课程团队负责人管理问责制,严抓教师“招聘关”“培养关”“考核关”。

第三,内外结合,构建四级教学组织执行系统。按照管办评分离、并列分设的原则,构建由学校、二级教学单位、专业团队、课程团队构成的四级组织执行系统。4个层面都要与行业企业建立组织联系。学校与行业企业人员交叉任职,学校采用理事会制度从校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二级教学单位采用董事会形式做好专业合作项目的实施。专业团队、课程团队采用项目合作小组形式具体操作。

第四,“双控双督”,建设持续改进教学监测评估系统。学校成立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健全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将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紧密结合,坚持教学过程写实制度,实施包括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在内的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制度,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对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实施全方位的监控与督导,将及时性的短时教学监控信息反馈与调控,与周期性的长时教学监控信息反馈与调控相结合,使教学工作得到及时改进和完善。

第五,目标导向,实施部门和教师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学校对教师和部门实行绩效考核制,坚持“考量”与“考质”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教师和部门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

四、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成效

第一,凝练了“五实”人才质量文化观。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术文化为保障,以技术文化为核心,以公益文化为辅助的价值取向,将高职教学质量的本质特征与内涵定性在应用、定位在地方、定向在行业、定格在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为人诚实、理想务实、技能扎实、工作踏实、创新笃实”的特质。“五实”包括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要素,既有出色的一技之长要求,也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要求,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原则,是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为高职生“量身定制”,能够帮助高职生明确奋斗目标,找准前进方向,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成人成才,使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

第二,构建了“增加价值”绩效管理质量观。学校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使命,创新“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坚持教师是学习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重点是为学生增加的价值。重构基于“技能菜单”的课程体系,以技术技能获得为导向,实施企业点单、校企联合培养、企业验收,努力实现学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点单、社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买单。学校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和课程质量保证机制,在教学内容、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力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

第三,打造了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建立了队伍质量保证制度,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采取“结对帮扶”行动,助力年轻教师成长。通过青年教师与育人标兵结对,提升师德素养;与名师结对,提高教学能力;与企业师傅结对,提高技能水平。采取“境外研修”行动,拓宽骨干教师视野。学校组织了台湾、新加坡等境外研修班,与德国、美国等国际名校,开展了海外交流访问。采取“双师培育”行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出台《优秀“双师型”教师评审办法》等配套文件,推动教师向上流动。高标准设定,严格遴选,细化项目准入、成果引入、成效接入等具体要求。拓展优秀“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彰显学校辐射效应。实行优秀“双师型”教师专项奖励,保障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加强优秀“双师型”教师典型宣传,激发教书育人正能量。巧用“柔性”策略,打造校外兼职教师团队,柔性化引进省内外行业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引进能工巧匠、技能大师作为技能导师,引进名企校外教学团队,有效解决了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时间难保障的难题。

第四,形成了系列质量报告编制制度。学校建立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形成了系列质量报告。一是课程负责人提交的课程成绩分析报告,从宏观上分析学生成绩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二是二级教学单位提交的教学督导报告,总结推广符合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是质量管理与评估办公室提交的教师教学质量报告,实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等级个人主动申报制和教师教学质量底线管理。五是专业第三方出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六是专业第三方出具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年度报告,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第五,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学校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中心,以培养综合职业素养为红线,采用“多方同评、闭环控制”,做好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成才路径。一方面,创新了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研究出台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暂行规定、干部听课制度、院(系)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10多项制度。另一方面,搭建了教学管理平台。学校开发了与管理相匹配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信息交流系统、导学与查询服务系统、网络课堂教学系统、网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研业绩管理与考核系统,搭建了教学管理平台,完善了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双线并行”的工作机制。

第六,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组建科研团队,深入开展立项课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5篇研究文章。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分别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多元发展和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毕业生的“五实”特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美誉度不断提升,报考率逆势上扬。

作者:许俊生,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条:关注诊改⑤:抓好省级诊改的关键点 下一条:关注诊改④: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