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工人日报》2025 年 03 月 12 日 06 版
重庆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建设为抓手,
全力推动职业院校扎根区域、融入产业,通过常态化发布项目清单、能力
清单,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企业需求链“靶式”对接。
“依托学校的实训基地,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完全按照企业的用人规
格来培养我们,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让我免去了求职的压力。”重庆科创职
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大三学生刘华说。
在重庆,越来越多的职校生像刘华一样,在校就能掌握企业的生产设
备和相关技术。近年来,重庆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
准发力,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 88%,为全市 3 大万
亿元级主导产业集群贡献 70%以上新增劳动力。
“靶式”对接企业需求人才培养
扳手、锤子在手中切换,汗水、智慧在奋斗中闪光,汽车发动机故障
实训逐一排除……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长安汽车校企实训基地内,
师生们全情投入练习。该基地正是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中 1300 余个产
教融合实训基地之一,已入围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西部
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的迅速发展,也映射出重庆市全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
体的行动实力。
118
据介绍,重庆市已遴选 50 家企业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名单,正联
合市级相关部门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城市建设。
重庆市财政局则将加大投入,启动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
均拨款制度,对与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接紧密的院校专业给予倾斜支持。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告诉记者,在着力推进职
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职普融通,实现中职应届毕业生升
入高校比例达 70%以上,推动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
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让每个学生有更多成才机会。
截至目前,重庆市着力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
翼”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职业院校扎根区域、融入产业,已立项国家级
市域产教联合体 1 个、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3 个和产业园区牵头产教联合
体 10 个。通过常态化发布项目清单、能力清单,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企业需
求链“靶式”对接。
精准 疏通产教融合供需脉络
走进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的西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一台台先进的智能设备映入眼帘,学生们正在教师指导下操调机器人。
该校负责人说,自入选“双高”计划以来,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以制造
业智能化人才需求为引领,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筹资
上亿元,不断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完善和优化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校就
能掌握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相关技术,解决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需求。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华为、长安汽车共同建设了“工程师学院”,
让学生在大二时就能进入研发中心参与实际项目。学校还独创了“项目学
119
分银行”,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所获得的成绩可以置换 40%的学分。在2024
届毕业生中,有 78%的学生获得了合作企业的提前录用。
2012 年毕业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邹文军,现
在是长安汽车的首席服务专家,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的国内首个自动驾驶
原型车开发平台,实现了该领域从 0 到 1 的技术突破,仅此一项就能为企
业降低成本 4800 万元。“我们在学校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科跟着
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邹文军说。
“为保障车辆行车安全,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需要对车辆的制动系
统进行安全性和功能性检查……”在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汽修部的
学生们正在重庆涵泰汽修厂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汽车维护实训。
“学生需要实训机会,企业需要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双
赢。”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王英说,该校通过与企业探索实行“共
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经营和实训方
式,与 50 余家大型企业在校外成立了 10 余个产教融合项目,产教融合专
业覆盖率达 100%。
向“新”而行,提升“研”值
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压力传感器……走进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
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各类汽车零部件目不暇接,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完
善各类汽车装置。
目前,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8 个、
市级创新平台 49 个、孵化企业 104 家、入库科技型企业 58 家,实现产值
26600 余万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79 项、转化金额 1.4 亿元。
120
“新质生产力蕴含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发展理念。学校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厚植人才发展新生态,形成灵
活开放的育人格局,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质人才保障。”重
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孙卫平说。
据统计,该校近 5 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503 项,143 项技术创新成果
助力 800 余家单位“数转智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7.88 亿元。科研成
果累计转化为教学资源 648 个。“互联网+”金奖累计斩获 7 金,成为重庆
唯一连续 3 年获得金奖的高职院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智能空气悬架系统,改变传统悬架一经
设计成型就无法调节的缺陷,通过智能感应车身高度的变化,以压缩空气
调节车辆高度、控制弹簧和减震器,从而达到减震的效果。此项技术一举
打破国外空气悬架系统技术壁垒,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该系统现已广泛投
入使用,每年产值达 1.6 亿元,产生经济效益 3810 万元。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说,作为全国首个开设“AI 运维
工程师”专业的学校,该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与重庆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相对接,而虚拟现实技术实训室更是达到了好莱坞影视级标准。学校与企
业联合研发的 143 项技术成果,已为 832 家企业带来 3.57 亿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