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工人日报》2025 年 03 月 10 日 07 版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它在规范职业院
校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教育部发布 758 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
称“新标准”),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434 个专业的 52.9%,10.1
万余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 82.1%。基本形成了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
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体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新动向,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
适应性。随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亟
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增强技能人才培
养的适应性。
“新标准”一是聚焦重点专业领域建设教学标准。聚焦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重点建设先进制
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民生紧缺领域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有
效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二是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
综合素质培养。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行业企业用
人标准、职业岗位要求,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的职业面
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关注创新
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软技能培养,注重学生技术思维、
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新标准”
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50%,职业本科
96
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60%。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
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等作为毕业设计
(创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对接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新要求,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系
统性。“新标准”填补了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空白,印发职业本科专业
教学标准 64 项,对指导和规范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意
义重大。同时,系统设计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三个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
对于不同层次的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动不同
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技能衔接,基于职业能力
形成的心理顺序、职业岗位工作的逻辑顺序、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的发
展顺序、职业素质提升的顺序设置专业课程,为培养学生从新手到专家提
供技能成长支架。
第三,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助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智能化。
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新标准”坚持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
“新标准”一是注重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和
教学模式,加强数字化课程建设。二是注重数字教材开发。鼓励运用虚拟
仿真等技术开发形态丰富、易于更新的数字教材。三是有效助力实践教学,
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能够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对岗位的匹配度。
第四,关注区域发展的新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国
家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院校进一步设置课程体系与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
“新标准”致力于解决“国家统一性要求”与“各校自主灵活性”的矛盾,
97
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新标准”为职业院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以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
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允许职业院校结
合区域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围绕办学基础、育人特色、运行资源等
情况落实专业教学标准。“新标准”既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基本方向不
变,也保证了不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需
求,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有了“新标准”,关键在落地,这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宣传解读,组织各行业聚焦本行业领域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开展
宣传解读,帮助职业学校全面了解和把握“新标准”。二是组织开展专题培
训,将“新标准”有关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切实提升广大教
师、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贯彻和应用新标准的能力。三是指导各职业
院校认真执行“新标准”,全面修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
系,落实新标准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要求,不断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
(作者:徐晔,单位: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