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办好新专业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4/03 11:36:57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 年 03 月 20 日 03 版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
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设置新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对促进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
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意义重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新专业建设
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促进学科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
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把握新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受两头的影响:一头来自
学科和知识创新,一头来自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好新专业既要尊重学
科的知识逻辑,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满足职业发展和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让学生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岗位。产教融合是联
结学科知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以深化产教融合把握新专业建设
方向,有利于根据产业急需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生产实践动态调整课
程内容,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实践能力,借助产教融合联盟、行业产教
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组织整合发展资源。
办好新专业,要促进新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破
除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两张皮”现象。第一,高校要紧密对接产业变
革趋势设立新专业,大力发展产业急需、社会急需、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
专业。第二,高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定期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
就业反馈预警及人才使用情况评价,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优化新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第三,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行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
194
参与新专业的发展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促进学科交叉,形塑新专业建设特色。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方法
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有利于生成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新专业,使高校在
特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生物信息、交叉工程、氢能科学与
工程、医工学、智能农业等交叉学科专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未来方向,是新专业的主力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特色学科专业
充分涌现,才能为打造一流新专业提供坚实基础。一方面,要瞄准前沿领
域,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基础学科、新
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围绕新专业建设学科集群,做强优势学科专业,
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另一方面,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和制度
壁垒,着力解决教师跨院系合作、交叉研究学术评价、资源共建共享等制
约学科交叉发展的关键难题。同时,还要创新组织形态,加快推进新专业
学科交叉的组织团队建设,推动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交叉学科
战略联盟,高质量建设交叉学科研究院,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文化环境。
强化资源统筹,夯实新专业建设基础。建设新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严格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警惕“一窝蜂”乱象。高校要严格
按照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和制度流程,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配齐配强教师队伍,保障经费投入、
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条件,建立完善的专业建设与管理制度。
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新能源、新材料、
机器人等新兴专业,学科门槛较高,人才培养方案更要科学论证,以高水
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师资队伍、实验室等作支撑,有相对成熟的课程和教
195
材。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资源。办好新专业,要避免“团队大拼盘”,提
前规划师资的配备和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好专业负责人,加强青
年骨干教师培养,补强实验员等教辅人员。办好新专业,教学是根本。要
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及时将
学科前沿知识纳入课程内容,打造“金课”“金教材”。
优化体制机制,守住新专业建设的质量底线。质量是专业建设的生命
线。办好新专业关键在于创新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避免形式化和空心化。
一要完善新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定期开展质量评价并发布教学质量评价报
告,推动高校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二要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
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重点开展对新专业建设的指导与质量监督。三要定
期开展新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的专业,
要求及时限期整改。

上一条:新专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下一条: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应主动作为

关闭

版权所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 电话:33153350